衛教, 治療, 五十肩

Q&A:常聽到五十肩是「肩關節沾黏」,請問什麼是「沾黏」?

Q&A:常聽到五十肩是「肩關節沾黏」,請問什麼是「沾黏」?

「沾黏」指的是組織間自體修補過度,讓組織黏在一起而產生的各式病症,也就是「受傷-發炎-纖維化」的機轉,相信各位肩友一定不陌生,因為五十肩就是一種「沾黏」疾病。

五十肩就是一種「沾黏」造成的疾病

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典型症狀是:

    • 「角度受限」
    • 「睡眠壓痛」
    • 「活動疼痛」

*「肩關節囊」指的是包在肩關節外面的一層膜,可以想像成去市場買菜時外面那層塑膠袋,一般狀況下裡面的的物品可以自由移動,但若是吸成真空包,則整個包裝會變得硬邦邦,或是塗了膠水,都會讓活動上很困難,就是五十肩「角度受限」的原理。

五十肩的「沾黏」是抽真空+膠水擠太多

而所謂的「沾黏」,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外面這層關節囊因為受傷產生發炎而攣縮(像是真空包)縮成一團,二是負責修補的纖維母細胞(類似膠水)補丁時,順便把關節囊黏在一起。

在身體勇健的情況下,每當關節囊產生一點點狀況,身體自然運作快速修補,並加班把廢物清運,保持環境整潔,當修補大於發炎,人體有自癒力可以保持健康。

然而,到40歲以上,發炎速度會逐漸快於修補時,身體產生過多纖維母細胞企圖搶修,但因為清運速度跟不上,就把整個關節囊整個黏在一起,之後纖維母細胞塑型(纖維化),就像膠水乾了會黏得更緊,讓人失去部份活動角度。

換句話說,受傷後會產生沾黏,就是因為組織受傷後發炎攣縮,以及纖維母細胞想要補丁補過頭的原因。

正常關節囊 VS 沾黏關節囊 ,治療方法是「去除沾黏」

這張照片是用內視鏡進到關節囊後,用鹽水填充空間後拍的照片。白白的那張是正常的關節囊,外表光滑,但右邊那張照片則是滿滿的紅腫發炎表徵。

五十肩人如其名,既然是沾黏造成的問題,則治療方式就是分開/去除沾黏,像是內視鏡手術是從肩膀開個洞,進去用剪刀把這些增生的組織切開;鬆動術則是硬拉開;擴張術則是灌水進去緩慢撐開,目的都是去除沾黏

p66_彩圖1-五十肩-01.png

有些江湖傳聞「五十肩會自己好」,並非完全正確,這是因為五十肩因為纖維化後發炎改善,紅腫熱痛消失,疼痛感下降,就產生了很容易令人誤解的迷思,但常見留下「角度受限」的後遺症,其實並沒有「好」

很多阿公阿嬤洗不到背、穿襯衫,或多或少都與五十肩後遺症有關。

預防才是王道:提高自癒力

無論是那種原因或部位的「沾黏」,都有通用的預防方式,就是讓身體「修補大於損壞」。

隨著年齡增加,老化及弱化是必然,但可以透過健康生活,從運動、飲食、睡眠跟良好的生活習慣做預防,避免高危險的活動方式,強化肌力,防止跌倒的發生,都能有效的讓身體運動自如,不一定會輸年輕時期喔!

工作區域 4@0.75x.png工作區域 6@0.75x.png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

 

在〈Q&A:常聽到五十肩是「肩關節沾黏」,請問什麼是「沾黏」?〉中有 4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 輝馥診所
  2. 自動引用通知: - 輝馥診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