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錯誤的五十肩復健觀念
「正確的診斷,才能正確治療」五十肩是個很容易被錯植的疾病。
它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好發在仍是身體強壯的中壯年(40-60歲之間),加上現代人保養得宜,40歲還不到平均餘命的一半,當肩痛發生時,有些五十肩肩友,怎麼也想不到居然是「五十肩」。
另一方面,偏偏這五十肩樹大招風,許多不是五十肩的肩友,「自認」為是五十肩,但事實上只是肌肉拉傷,一兩週改善後,「自覺」是吃了什麼、拉了單槓或是貼了什麼藥布,讓疼痛問題改善,便開心的與大家分享「自癒」良方,希望能讓大家省錢、省事、省力的對抗五十肩,孰不知,能夠好好睡覺自己好的,基本上根本不是五十肩。
1.「休息會好」錯過治療黃金期
五十肩休息不會好的。
當肩友初期五十肩症狀產生時,先是自覺不是五十肩,用的是過去經驗「多休息」以為就會好,甚至買了三角巾、肩托帶、酸痛貼布,想讓肩膀自己好,但五十肩是個關節炎,關節不活動,會造成更嚴重的沾黏,以及無法代謝發炎物質,便把只要認真復健就會好的輕微五十肩,固定不動黏成「頑固型」。
錯過治療黃金期,症狀加劇、夜間壓痛,但這時想要再回去做復健,已經是一動就痛到眼淚掉下來,只能接受進階式的五十肩治療。
2.「自己拉單槓」造成周邊組織受傷
急性發炎時,軟組織要休息,關節要活動。
肩膀生病了,這時很重要的治療觀念是要增加關節活動,而周邊也在發炎的軟組織要休息。
常常聽到肩友被推薦「多掃地」、「拉單槓」這種無關節全角度伸展,但增加肌肉受傷的NG行為,一則五十肩活動角度受限,手能夠高舉到拉單槓,是真的五十肩的機率並不高,而每個手高舉過頭上舉的行為,若是合併夾擠症候群,則會讓肌肉更腫脹。
曾經有一位太太,她的五十肩痛了半年多,輾轉來到我的門診時,已經右手萎縮到看到肩部骨頭的線條了,手只能舉到腰部,不只是關節囊沾黏,連週邊軟組織的情況都十分嚴重。
說來也十分心疼,半年前她剛五十肩時,親朋好友也都是好心,每天鼓勵她要運動,拉著她做公園的肩輪,沒想到反覆的拉傷,肩膀更痛,那位親朋好友更熱心的幫忙推拿,可能是因為本來就瘦小,居然推斷了一條小血管,整個上臂皮下出血,嚇得大家都不敢再碰她的肩膀。
來到我診間時,問到手臂上的大片瘀血是怎麼回事?她只是微微笑著解釋,輕輕的說著,「她也是好意。」台灣人的良善,有時讓人心疼。
3.「很努力都不好」使人意志消沉
慢性疼痛真的很折磨人,每天晚上的不能入睡、每次活動手臂的疼痛,讓肩友「像活在地獄裡」,更惱人的是,自己已經這麼努力了,每天熱敷、每天貼藥布、也有去電療,為什麼都不會好?
五十肩在過去,至少都要六個月以上的復健期,頑固型又無法做復健的,只能去開刀,於是肩友只能在忍痛跟開刀之間徘徊,也難怪市面流傳這麼多似是而非的五十肩資訊,希望能夠擺脫這難纏的疾病。
再次強調,五十肩是「關節的發炎」,關節發炎必需要活動,透過活動讓沾黏的部份分開、透過活動讓發炎的物質代謝,所以熱敷不會好、電療不會好、貼藥布不會好、肌肉按摩也不會好,五十肩的治療原則,就是確實的關節活動。
也難怪肩友們會意志消沉,就算知道「會動才會好」,問題在於「根本不能動」,其實無論是去開刀、鬆動術或是擴張術,都可以讓嚴重的沾黏去除個八成,讓肩友至少在執行全關節角度活動時,能夠不需要含著眼淚,也能做得到,真正治好五十肩。
五十肩不開刀,從六個月起跳的治療期,縮到一個月就能完成,已經是醫療的大躍進,網路謠言這麼多,請肩友務必記住「關節活動才能治好五十肩」,便不會被耽誤了黃金期,也不會額外受傷,更不需要意志消沉了!
在〈三大錯誤的五十肩復健觀念〉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