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五十肩的警訊,這兩點請超過40歲的肩友留意!

眾所周知,五十肩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好發在五十歲左右,也因此得名,然而,雖然當代的五十肩,已經可以透過「肩關節囊擴張術」讓五十肩的疼痛期從過往的六個月起跳(甚至長達七年仍感到疼痛),大幅縮短至一個月就能完成。

但從醫學的角度,「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如果能盡早意識到自己的五十肩早期警訊,或許在「超早期」就能夠透過正確的「全角度伸展」,讓自己免受五十肩之苦。

請年齡超過40歲的肩友,日常中多注意這兩點:

1.扭拉傷不是睡一覺就能解決時,身體「耗損>修補」

第一個警訊是「身體機能下降」。

人體難免有大大小小的拉傷,年輕時都嘛睡一覺起來就改善不少,如果睡一覺不能解決,那就睡兩覺,身體就感覺往「越來越輕鬆」的方向前進。

如果,您的某次如假日爬山、大掃除、抱小孩、搬家等這類比日常生活較為激烈的活動後,痠痛感總有「怎麼好不了」的感覺,可能是您的身體的機能已經是「耗損>修補」,此為第一個警訊。

五十肩是「肩關節囊發炎後沾黏」,機轉是關節內所代謝的「廢物堆積超過清運及自我修補能力」時,「關節便會開始發炎」進而產生「關節囊的沾黏」;換句話說,年輕時因為身體代謝很快,關節裡的廢物根本堆不了、加上一破損馬上就自己補好,所以不會有關節炎的情況發生,而當身體總是有「扭拉傷好不了」的感覺時。

代謝能力差的狀況,也會同時發生在關節內,當關節裡的代謝變差,便有更高的機會形成五十肩了。

2.手臂比起以前更容易感到痠,肩關節活動度變差

第二個警訊則是「肩關節活動度變差」。

肩關節與其它關節不同之處,在於其「活動度」,它是身體最靈活及多角度的關節,正常的肩關節可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BABA」的任意活動。

但是,當肩關節活動度開始下降時,不見得會立刻感到疼痛,而是會覺得「痠」,會有一種「想把手放下來」的感覺;如:洗頭時,原本是會好好的整顆頭洗好洗滿,但最近「好懶得洗頭」、「想隨便刷一下」,或是甚至都到美髮店洗頭,其實都是身體「不想使用肩膀」的警訊,代表的是肩關節的靈活度正在下降。

肩關節不靈活,不一定就是「五十肩」的問題,也可能肌肉、韌帶出狀況,但不靈活的肩膀,卻可能會造成五十肩,因為關節的廢物代謝,正是靠關節活動擠壓,當活動度下降時,代謝能力也會隨之下降,這也是許多骨折、乳癌化療後的肩友的五十肩成因。

肩關節可以想像成腳踏車的「轉軸」,而肩關節活動可以想像成是騎腳踏車;剛買的新車可以順順的一直踩,但當龍頭、煞車、鍊條或輪胎等其他零件出了問題,雖然一開始並不是轉軸本身的問題,但周邊零件不盡快處理,久了也會造成車體歪斜、代償進而讓轉軸磨損、生鏽,屆時,就變成真正的五十肩了。

疾病治療黃金原則「越早處理,成本越低」

五十肩治療,一定費時又費力的,內視鏡、鬆動術,都需要進開刀房、全身麻醉下進行,術後還得忍受傷口疼痛努力復健,才不會讓關節囊因出血又再度黏回去,而徒勞無功;治療費、病房費、自費防沾黏藥物加一加,即使有健保,費用也都破萬;即便是在門診處理就好的「肩關節囊擴張術」,需自費以外,治療期也需要一個月。

這些,都比不上「早點發現、早點處理」的超早期,就只要「全關節角度伸展」三個月,便可以有所改善。

然而,研究發現,五十肩肩友從疼痛開始至少要「旅行」十個月,才會開始正式治療,早已錯過治療黃金期,不得不使用侵入性治療,如內視鏡、鬆動術、肩關節囊擴張術,才有辦法處理黏成一團的肩關節囊,花錢不說,還多痛了大半年以上。

提醒肩友,當有「身體機能下降」以及「肩關節活動度變差」狀況發生時,請務必留意自己的肩部功能,及早治療,省事又省錢。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