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原發性的病因不明,但是次發性五十肩,倒是很很清楚,就是長期少動,造成關節囊的沾黏。
先別急著轉動關節,這裡指的「長期少動」,是一般人是很難達到的境界,而是疾病狀態下才會產生完全沒有將肩膀舉起來的生活型態,像是帕金森式症、中風、乳癌術後,到肌力較弱的長者,都是產生次發性五十肩的好發族群,也就是標題說的「易碎」,悉指「脆弱」意涵,需要特別的專業協助的一群人。
骨骼肌肉復健基本原則
在進入易碎族群之前,先來說說醫學上基本的復健概念,明確的分為四期:
1.疼痛控制
五十肩疼痛發生時,第一要務是止痛,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止痛」,而不是「不動」。
五十肩是個沾黏性的疾病,不動只會造成更多的沾黏,讓狀況越嚴重,是肌肉拉傷才該休息,反之,肌肉拉傷以為是五十肩,則會更嚴重,肩友請務必確定診斷,才做後續的運動。
五十肩疼痛真的很難忍受,但是可以透過止痛藥物或是擴張術的先期處理,讓疼度降低,再開始運動,效果會更好。
2.關節活動
關節活動並不是掃掃地、拿拿東西,而是確實的做到全關節角度的延伸。
這樣的概念類似於,「我們都會走路,但不一定會劈腿」,復健運動是為了回到日常生活而做準備,如果只做到60%,最後只會回到40%,所以得做到120%,讓身體的活動度,有機會可以回到100%。
3.肌力訓練
肌力的概念近來來逐漸興起,健身風吹的大家嫑嫑的,像是蔡依玲很瘦,但她手一舉起來,就可以看到明顯的二頭肌跟三頭肌的線條,體態優美,看起來很有精神。
而肌力訓練卻是長輩最容易忽略的,以為摸起來有肉就是肌肉,但大多時,是脂肪。肌力訓練在復健科尤其重要,當五十肩的關節角度已經可以舉到跟頭一樣高,但是活動起來總是感覺酸酸,很容易拉傷,問題就是出在肌肉沒有跟著練起來,隨便增加一點點工作量,肌肉就喘噓噓,再多一點,就罷工鬧脾氣了。
4.功能性復歸
當前面三者都完工後,我們還會練習功能性的活動,特別是在本體覺的部份,也就是當車子送修後,最後工程師會做電腦校正,讓身體的感應器,重新定位,讓身體活動時,知道自己的手腳在那,避免碰撞。
易碎族群舉不起原因不同,協助模式當然大不同
肩部運動可不是把手舉高這麼簡單,光是「全關節角度」合格的動作就跟自己想像的不同,需要專業在旁協助與指導,若是再加上疾病別,那可是更有深度了。
巴金森氏症啟動慢,幫忙推一把
巴金森氏症的主因不明,但知道是因為腦中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細胞突然凋亡,形成運動上有小碎步、面具臉等問題,連帶著肢體僵硬,手很少會有大幅度的活動,自然是五十肩的好發族群。若是已有五十肩,我們在運動指導上,得先理解此族群肩友,很難透過自己復健拉到角度,需先用擴張術幫他解決八成的沾黏問題,剩下的兩成關節活動與肌力訓練,會特別留意協助他們在啟動時的障礙,運動時會幫忙推一下,讓他能夠順利上舉,便能順利的達到運動效果。
乳癌切除後舉不高,皮瓣按摩不可少
乳癌的肩友在術後六個月據統計,發生肩關節僵硬及關節活動度受限的機率為10至53%。初期是因為手術以及放射線治療後,皮膚的縮短、水腫、放射線傷害以及術後疼痛,讓手不敢上舉,之後常見因為夾膜、少動肌肉萎縮及皮膚延展不良的問題,讓手臂無法順利抬高,因而減少肩部活動,成為五十肩的潛在族群。
門診許多肩友,也都是勇敢的對抗了癌症,再來對抗五十肩,劫後餘生,對於生命總有許多跟他人不同的體悟。這個族群,我們會留意她的皮膚狀況,盡量溫和漸進式伸展,讓皮膚慢慢恢復彈性,再達到功能角度,才進行肌力訓練,否則,猛然運動扯到皮膚,那個疼痛,可真的會逼出眼淚的。
中風患者八成會肩痛,擺位有技巧
中風引起的肩痛比例可不少,醫學界還有專有名詞,稱為偏癱肩痛,或是中風後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據研究,高達八成以上的中風患者有肩部疼痛的問題,有兩成(20~24%)約持續一年四個月,但有三成(32%)較為嚴重的患者,多年後還是感到疼痛。
但是,家屬知道,病人也知道,但有些中風肩友的手就是因為中風拉都拉不開,這該如何是好?
在中風族群,如果能夠自理,「好手帶壞手」是自我復健的好方法,若是意識狀況不是很清楚,被動運動也可以達到活動關節的效果,而當手部攣縮嚴重,應漸進式的先透過拉筋或藥物使用,延長肌肉長度,才能達到關節活動的目標,而日常生活的擺位,也是幫助這類肩友的重要預防方式。
銀髮族身體虛弱四肢無力,幫他們找活動動機
以前在長庚醫院當住院醫時,曾遇過一位奶奶92歲,她的孫子說,奶奶從60歲後就沒有踏出家門,乍聽之下很訝異,後來遇到更多長輩,才知道年紀漸長,身體活動度自然會下降,許多長輩不喜歡也不願意離開家,而肩膀痛不痛,日子能過就好,也不是太在意。
人體的肌力從中年就開始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不特別保養,會一路跌到剩一半,也就是常看到長輩鬆鬆的、晃晃的感覺,正是肌力不足的原因。在這個族群的肩部保養原則,首重讓長輩開心,以及幫他找到願意活動的動機,往往最強烈的動機,是孫子。
年長的肩友常常一坐就坐一整天,但是孫子回家時,光進出廚房切水果,就來來回回兩三次,更不用說正餐甜點跟帶孫子去路口買養樂多,那一天的運動量,可能是過去三個月的總和,尤其是來打擴張術的阿公阿媽,多的是因為孫子快要出世,想著抱孫子、幫媳婦女兒坐月子,才願意積極接受治療呢!
五十肩治療後只好一半,著重在肌力訓練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不知道該怎麼運動,就是已經認真復健或治療五十肩,手是舉得高了,但是一動就酸、一用力就拉傷,醫院明明說自己認真復健有成,已經可以舉到頭,要求畢業,但每兩三個月就拉傷一次,原因就是沒有把肌肉練回來。
來我們這裡的五十肩肩友,在我們的肩關節囊擴張術療程中,一定知道我們對於運動的要求有多高,目的就是希望肩友能透過完整的全方面治療設計,讓肩部問題能夠一次解決、知道怎麼解決、以及相信可解決。但是,我們自己清楚醫療的限制在那邊,雖然已經幫助病人解決大部份了,但仍有少部份的肌力及皮膚延展的問題,必需由肩友的努力,才有辦法達到目標。這些簡單的運動教學設計,正是為了讓肩友不至於離開醫療機構後感到迷惘,知道通往健康的方向。
一般診所不願做,健身房不敢做
既是脆弱,更需要完整的保護,可惜的是,即使家屬或是病人有自覺想做預防性的運動,但是很難找到有機構願意指導,一般健身房沒有醫師進駐,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配合疾病別達到運動效果,一般復健科門庭若市,很難空出時間與場地給「預防性」的民眾使用,健保也無法給付,這些高危險群,只能拿著衛教單張,知道自己要做運動,但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運動,最後只能等到肩膀開始痛了,才能排到復健的位置,每次看到這樣的肩友,都覺得十分可惜,未能治病於未發。
其實易碎族群的居家的自我復健運動非常的簡單,也不需要什麼道具,不過他們不是一般人,需要由醫師評估狀況後,開立個別性的運動處方,再由受過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漸進式的協助及教學,才能針對不同疾病別,給予最好的醫療品質。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若是身邊有易碎族群,請務必提醒他們,或是帶著他們到專業的復健單位,學習正確的運動,面對一個疾病已經非常辛苦了,別讓五十肩再壓上來,真的讓肩頭沉惦惦了。
Wilson, R. D., & Chae, J. (2015).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641-655.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
在〈肩部「易碎族群」,五十肩預防這樣做〉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