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很常見,但「什麼」造成的肩膀痛?成因可能千千百百種,可能是肩膀的問題,也可能根本是被壞鄰居弄到;詳細的鑑別診斷,交給專科醫師處理,但肩友們當「疼痛發生」時,至少要知道自己可能是哪一種組織出問題。
台灣目前沒有如歐美有「家醫科轉診」的這道手續,肩友感到不適時是可以直接掛專科醫師,但,到底是要掛「神經科」、「復健科」還是「骨科」?常令人感到困惑,肩痛掛了神經外科說是神經內科的問題,去看了神經內科又說是骨科會處理,骨科看了又說不開刀請去找復健科,轉啊轉、看啊看,等到五十肩都過了黃金期。
一起來看看常見造成肩痛的三種組織問題,至少在找專科醫師掛號之前有個概念:
骨頭問題(退化性、五十肩)
非外傷性的「骨頭問題」的肩部不適,通常是與年齡或經年累月過度使用有關,也就是「退化性」的骨關節炎。
退化性的骨關節炎有個與眾不同的特色「睡覺更不舒服」,因為關節的代謝並不是靠血流,而是靠關節活動的擠壓,當少動、不動、固定時,就會讓關節的廢物代謝效能下降,廢物累積上升,便會增加不適感。
而「睡眠」就是人體最常「固定不動」的狀態,許多「#五十肩」肩友半夜會被五十肩叫醒,就是這個原因。
五十肩友常會需要半夜起來拉一拉、動一動才會比較舒服;曾經還有位肩友過去一整年,每天半夜訂鬧鐘起來伸展,說是被叫醒活動還不如自己醒來做運動,直到一年後情況仍在,才積極治療。
也因為疼痛部位是在深層的關節裡,所以通常肩友是無法明確的描述出「確定」的痛點,初期時也只是會覺得「怪怪的」,感覺上是糢糊的、很裡面的、整片的,無法指出具體痛點。
肌肉問題(拉傷、撕裂傷)
門診最常見的肩痛,通常都與「肌肉」相關,特別是近年來戶外旅遊的風氣漸甚,攀百岳或騎腳踏車都很風行,但現代人因為工作型態,運動只能在假日,一曝十寒的運動方式,讓肌肉瞬間爆量,隔天自然酸痛難當;另一種則是婆婆媽媽在大掃除、逢年過節大量的備菜、煮菜之後,也會出現在門診報到。
一般常見的肌肉拉傷不用太擔心,好好休息後大概三天內會覺得越來越好,在兩週內應該可以正常活動,反過來說,如果是三天裡越來越痛、超過兩週都還沒有好,那表示可能還有其它問題,或根本就不是簡單的肌肉拉傷,請務必就醫,找出真正的原因,並積極治療。
肌肉疼痛的特色,通常是會有個「明確的原因」,肩友會說「昨天拔蘿蔔」、「前天清明去除草」這種過度使用的情境,而在理學檢查時,除了有時肉眼可見的瘀血以外,觸診時也能夠輕易的壓到受傷的肌肉,很好判斷。
神經問題(頸神經根壓迫)
另一種比較棘手的是「神經」問題。
一方面是因為神經問題通常是與其它解剖結構相關,要抽絲剝繭才能找到是那個鄰居的狀況,如第4-5、第5-6節頸椎間盤突出會造成頸椎頸神經根壓迫,產生頸部疼痛與肌肉的僵硬感,疼痛的範圍會一直延伸到肩膀、上臂及上背部,並造成手指的麻木、遲頓感。
另一方面,是神經壓迫的問題很不容易處理,神經痛在使用止痛藥或貼布的效果都不好,在夜間會因為周邊刺激降低,反而放大了神經壓迫時的症狀,進而影響夜間睡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最麻煩的是,神經壓迫久了會造成神經萎縮,那就真的是麻煩大了。
現代人久坐、低頭看手機已是日常,低頭的時間越來越長,頸部造成的肩痛問題也隨之增加。
話說回來,無論肩友出現那種肩痛問題,結論都是「盡早就診,把握治療黃金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