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既神秘又常見,到底是個什麼疾病?
幾乎所有反應肩痛的人,都被親朋好友說:「你這是五十肩」,常常聽見這個疾病名稱,但好像眾說紛云,有人兩天就好了、有人不動休息自己好了,但也有人一痛痛了好幾年,怎麼一樣是「五十肩」,症狀會差這麼多?
五十肩並沒有這麼常見,一百個人只有2至5人是真的!
雖然人人都說自己的肩痛是五十肩,但真正的五十肩(關節囊有沾黏的)每一百人中只有二至五個人(2%~5%),在特殊族群如:糖尿病患(10%~25%)、甲狀腺(10%~38%)會有較高的發生率,不然一般人的肩痛,往往只是前一天大掃除或是抱孫子造成的肌肉拉傷或是夾擠症候群,並不是真的五十肩喔!
在無內科問題的人身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約莫五十歲上下,這也是「五十肩」的名稱來由,70歲以上感覺上並不常見,但也可能是「不痛」了,所以沒有特別就診,不然幾乎每個阿公阿嬤家都會有「抓扒子」來抓背的癢癢,很可能就是五十肩留下的殘疾喔!
五十肩好發的性別統計上,女性的身上比男性常見,高達1.6倍至4倍;另外,非慣用手比慣用手多約四至六倍,顯示五十肩並不是「做太多」造成的,而有6% 到 17% 的患者中,在五年後另一側也會出現五十肩,肩友們若是一側治療好了,要特別加強身體的保養,留意另一側的角度狀況。
糖尿病患者要特別留意,五十肩終生患病率為 76%!
五十肩的真正原因至目前尚不明朗,只知道50歲左右容易出現此疾,先別灰心,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預防糖尿病,可能是預防五十肩的重要方式喔!
糖尿病是五十肩的好發族群,比起一般人高了五倍,一般認為,糖尿病的糖化血紅蛋白 A1c (HbA1c) 與五十肩的相關性高;據研究,第一型糖尿病45 歲以上患者的發病率可達 59%,終生患病率為 76%,也較其它族群存有較大的角度受限、活動範圍差的情況,也就是說,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則五十肩的發生率及殘疾狀況,都會比較高。
曾經有位年輕不到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肩友就診,就診時發現她的五十肩已經不會痛了,但肩部角度只能平舉,連梳頭都很困難。在來我診間之前,她已經很認真的做了一年多的復健運動,從原本的30度進展到90度,但就卡關遲遲沒有進展,才想說用肩關節囊擴張術做進一步的改善。
可惜,已經來到了沾黏的第三期,在超音波下看見厚厚的關節囊,黏的緊密,擴張術也無法使力,只能轉診她去開刀了。
在臨床上的經驗,糖尿病患者的五十肩病情更為嚴重且難以治療,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疼痛更多、活動範圍更小、功能更差,也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運動範圍和功能較差,是因為他們經歷了更多的疼痛,所以更不敢動;或是血糖高造成組織血流不足,修補能力更差所致。
換句話說,控制好血糖,可能就能有效預防五十肩喔!
五十肩怎麼發生的?沾黏又是什麼?
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顧名思義就是「肩膀的『關節囊』發炎造成『沾黏』」,炎症物質(如:白細胞介素、細胞因子、B 和 T 淋巴細胞、生長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腫瘤壞死因子和成纖維細胞活化標誌物等)與局部膠原蛋白產生作用,導致整體纖維增生,讓五十肩的關節囊增厚、充血產生發炎表現。
組織樣本上,可以看見緻密的膠原基質與大量纖維細胞(這一過程類似於 Dupuytren 攣縮);五十肩造成疼痛的原因,在病理學上可以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尤其是高HbA1c的糖尿病患者)、神經生長因子受體和新血管生成增加,這可能有助於解釋五十肩友患者的嚴重疼痛和僵硬 ,以及肩友在肩部拉扯時,不甚拉斷新生血管而感到特別疼痛。
總之,五十肩因為關節囊中的種種炎症連鎖反應,逐步進展成關節囊的纖維化攣縮的狀況,連帶的造成角度受限、活動疼痛、睡眠壓痛等典型症狀。
一覺起來肩膀舉不起來,這是五十肩嗎?
五十肩是慢性發炎,昨天好好、今天突然痛起來的,並不是五十肩的典型症狀;反之,若是「最近都怪怪的」、「怎麼都好不了」更可能是五十肩的進程表現喔!肩友們可以看看下面五十肩三部曲,更了解五十肩的演進:
第一階段:痛但不卡的「疼痛期」
又稱為「發炎期」,這期的肩友常會以為自己是最近過度使用,休息一下就好,孰不知,越睡越痛啊!
這期的特徵是在活動肩關節時,明顯感覺肩膀很裡面會感到疼痛,以為睡一下會好,但逐漸出現夜間不活動,也會有疼痛的狀況。肩友常會為了避免關節活動造成的疼痛,會出現代償性調整姿勢,肩部的周邊肌肉被迫增加旋轉度,反而會造成肌肉痠痛,也就是這時候,肌肉跟關節囊都會痛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是裡面痛還是外面痛。
肩友就診時,常會看到肩跟背都出現過度熱敷造成「低溫燙傷」的大理石樣傷痕,甚至不用問是那一肩,一看就知道了。
第二階段:又痛又卡的「增生性滑囊炎期」
又稱為「粘連期」,前面是發炎,現在是逐漸黏在一起。這期肩友會感到疼痛度有點下降,但是怎麼穿不了內衣?
當關節被黏住了,會產生肩部活動角度受限,最常見的是肩關節無法外轉、內轉及外展的典型症狀,翻成正常用語的話,像是:內衣需反穿再轉向、改穿前扣的衣服、無法梳頭等等,生活大受影響。
為了完成這些日常,肩友常會以很扭曲的姿勢為了完成任務,容易造成長期姿勢不良,常出現腰痠背痛的狀況。
第三階段:不痛但很卡的「成熟期」
最後,到了人稱為「溶解期」的最後一期。
此階段在傳說中,會猶如冰塊解凍般,病人的疼痛度減輕,肩部活動角度漸進式的好轉,有如桃花源記裡說的:「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那樣的豁然開朗。
但是!實際醫學上的長期的追蹤研究卻發現,約有5成的五十肩患者,7年後還是會感到疼痛及角度受限,有些11年後仍有症狀,目前醫學的研究越來越認為未經治療的「五十肩自己好」可能只是個「不痛」假像,更多的是像阿公阿媽需要穿前扣的衣服,或是家中備有抓扒子、洗背巾,都是五十肩殘疾的表現,並不是真的「好」了。
肩膀好痛,我該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五十肩?
至於如何判斷自己到底是不是五十肩,可以五十肩獨有的「角度受限」做為基本判斷,如果自己或旁人協助都無法順利完成下面三個動作(三個都要做到),那很可能就已經有初期的五十肩症狀了,可以再透過我們製作的線上檢測,做初步檢查,及早就近找復健科醫師或是骨科醫師協助處理喔!
參考資料:
- Pandey, V., & Madi, S. (2021). Clinical Guidelines in the Management of Frozen Shoulder: An Update!. Indi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1-11.
- De la Serna, D., Navarro-Ledesma, S., Alayón, F., López, E., & Pruimboom, L. (2021).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Frozen Shoulder: A Mystery Syndrome. Frontiers in Medicine, 8, 638.
- Green, H. D., Jones, A., Evans, J. P., Wood, A. R., Beaumont, R. N., Tyrrell, J., … & Weedon, M. N. (2021).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5 loci associated with frozen shoulder and implicates diabetes as a causal risk factor. PLoS genetics, 17(6), e1009577.
- Dyer, B. P., Burton, C., Rathod-Mistry, T., Blagojevic-Bucknall, M., & van der Windt, D. A. (2021). Diabetes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Frozen Shoul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anslation, 100141.
- Zhao, H., Kong, L., Shen, J., Ma, Y., Wu, Z., Li, H., & He, Y. (2021). Tetrandrine inhibi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rozen shoulder by inhibiting inflammation, angiogenesis, and fibrosi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140, 111700.
在〈五十肩既神秘又常見,到底是個什麼疾病?〉中有 4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