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不直該怎麼辦?日常容易傷脊椎的坐姿!

五十肩友別以為肩部問題只會影響肩牓,其實當肩膀的活動功能下降,連帶會造成身體歪斜,久而久之,身體為了找平衡,便會產生想要翹腳、躺椅子、盤腿、的駝背姿勢、向左右兩邊斜靠椅子把手的坐姿。

那不是故意坐歪歪的,而是上半身沒力啦!

[lwptoc numeration=”decimalnested”]

五十肩久了常見不良姿勢,是因為肌力不足

其實啊,「姿勢不良」其實是「肌力不足」的表現,強而有力的肌肉群,自然會讓人身體挺直、減少受傷的狀況,因此,與其說落枕與腰痛與坐姿相關,不如說因為「肌力不足」造成容易落枕、腰痛以及影響坐姿。換句話說,當肌力不足的情況下,無論怎麼提醒「不要駝背」是沒有用的,必需從肌力訓練著手,當肌力足夠自然就能夠坐、站得正。

這樣的情況不只在五十肩友身上,在小孩身上更為明顯喔!

一百個有三個,現代小孩肌力不平均

臺北市在100學年度的新聞稿指出,小一及小四脊椎側彎異常率為2.17%及3.2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兒童及青少年的脊柱側彎,常見造成的原因有坐姿不良、桌椅高度不合,以及書包過重,再加上台灣就學時間很長,為了搭配父母雙薪,常常是透早出門,晚上才回家,總是在建築物裡頭、鮮少攀爬奔跑,孩子缺乏大範圍跑跳,使得發育期的學童因為身體的活動量不足,種種原因造成脊椎兩側肌肉張力不平均,難以維持脊椎穩定,而形成歪斜。

除了少數真正需要醫療協助的確診狀況,絕大多數彎腰駝背的小朋友,則與上背部肌肉張力過低有關,而當代兒童肌力弱,最常見的成因,就是「玩不夠」;住在都市裡,不得不以久坐(畫畫、上課、看電視)的靜態活動居多,缺乏跑跳讓肌力不足,肌肉連自己都撐不住,才會「站沒站像、坐沒坐像」。

歪七扭八不是故意的,直挺挺是有練過的

也因為姿勢不良是肌力不足的問題,用「罵」的根本沒有用,必需要用「練」的!根據WHO對於5-17歲兒童體育活動建議,活動量必需達到下面的標準:

  • 每天應至少累積60分鐘的中等強度到劇烈強度的體育鍛煉。
  • 每周至少應進行3次劇烈運動,有氧運動為主,包括加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

換句話說,兒童需要每天玩「鬼抓人」、「爬樹」、青少年則需要「打籃球」至少一小時,最好是玩到氣喘噓噓、滿身大汗,就是對他最好的健康促進方式喔!

玩得夠多的孩子,除了在容易讓肌肉挺直,減少彎腰駝背以外,更能擁有自信培養、社交互動和融合的機會,以進行社會化發展;而體力好、精神與健康狀況好,又不會一直被父母、師長碎唸「坐好」、「站好」,家庭氣氛會好很多;同時,在學業成積上,通常也會有更好的表現,可說是一舉數得!

良好姿勢原則,三點要注意

保持良好的坐姿,有三個要點需要注意:

常常進行姿勢校正

良好的姿勢指的是身體軸線以正常解剖位置保持上半身(耳、頸、肩、肘、髖)以及下半身(膝、踝)的一直線,讓骨骼與肌肉等軟組織能夠平衡,身體可以最省力的方式運作日常生活。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背、臀、小腿都貼著牆,讓身體記住這樣的感覺,基本上就可以保持頭頸一線的狀態,平常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做姿位調整(示範影片),若是習慣性翹腳,可以乾脆把桌子調高,站著工作,就沒辦法翹腳啦!

錯誤的姿勢不要做

腰部及腹部等核心肌群肌力不足,會讓身體軀幹姿勢位置不正,造成肩頸痠痛,比如駝背造成頭部前傾的「上交叉症候群」;或是常見因為工作壓力、形成肩頸過度緊繃的「肌筋膜症候群」,都跟核心肌力不足造成的頭前位、圓肩姿勢有關:

頭前位

每天在捷運上,都可以看到兩排這樣的不良姿勢,也就是低頭划手機。當頸椎往前擺位時,頸、肩、背的壓力會跟0度(耳垂與斜方肌稜線一直線)時相比,多了約27公斤的承重,造成頸部負擔,容易感覺頸部很緊繃,久了會造成肌肉過度使用,甚至頸椎壓迫造成手臂、手指麻木感。

圓肩

圓肩則是因為前頭位後,兩側肩膀會跟著往前以維持平衡,看起來很像駝背,但其實是肩膀前伸,上後背看起來往後凸出的前圓肩姿位,造成兩側頸背部持續處於緊繃的狀態,而頸椎前面的頸彎曲基與大胸肌則因為不常使用而失用型萎縮。

積極增加肌力(肌力訓練+飲食)

姿勢不良要有力的肌力支撐,特別是超過40歲,不保養的情況下,每年會有8%肌肉流失,會一路降到年輕時的一半,也因此隨著年紀大,會更想買靠腰、靠背來使用。肌肉要增長,肌力訓練及飲食都很重要:

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跟有氧(跑步、游泳)不同,需要透過計算後的重量、頻率才達到刺激肌肉長大的目的。

飲食

肌肉要長大,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在無腎臟問題的情況下,每人每天至少要吃到自己體重的克數,也就是說60公斤的人,要吃到60g的蛋白質(雞胸肉蛋白質量約20%)才足夠喔!若是在增肌期,甚至要吃到1.5倍,才足以讓肌肉長大。

起身後伸展,增加關節活動

在臨床,復健科醫師首要任務,是幫助患者擺脫「疼痛惡性循環」也就是 疼痛-少動-再受傷的循環。

 

當組織受損後(疾病、外傷、手術),身體便會出現發炎反應產生「疼痛」,用來示警身體有狀況發生,同時促進纖維母細胞(人體自產膠水)進行自我修補。在修補的過程中,若新陳代謝不好,廢物移除太慢、氧氣養分供應不足,便會修補不良而產生組織纖維化,造成關節活動更加下降、退化。

而當關節活動下降,肌肉就會因少動而萎縮,萎縮的肌肉收縮效率變差,又會反過來造成關節整體的角度更加下降,更容易拉傷,造成身體疼痛度上升、活動能力下降,造成更容易再度受傷的惡性循環

尤其關節內本身需要仰賴活動產生擠壓進行代謝,長時間不活動,關節內就會產生缺氧的狀況,而關節廢物也會堆積,也會會產生五十肩這種關節沾黏越不動、越嚴重的情況了,反之,若是組織受損初期就適度活動,便能讓身體代謝率增加,減少進入「疼痛惡性循環」的機會。

一天一次的完全伸展不只可以預防,也可以改善疾病喔!特別是40歲之後,肩關節容易出狀況,可以參考下面的運動:

(影片版:動肩神器

 

若是久坐的上班族,能使用的空間比較小,也可以利用椅子做伸展運動:

 

身體有動就是好,少量多餐慢慢來

不少肩友都反映,在「肩關節囊擴幫術」療程中,依循著運動處方進行五十肩伸展時,身體的其他痠痛也跟著改善,原因就是身體不是由單一部位組成,而是環環相扣;當肩部活動時,自然會帶動腰背與頸部的活動量,當上半身能夠自然挺直,自然下半身就能減輕負擔。

無論各位想要做什麼運動,每天都做一點,就是最好的保養啦

工作區域 4@0.75x.png工作區域 6@0.75x.png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