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是「好發」在50歲上下的關節疾病,但不是「五十歲限定」。
40~60歲為常見「開始」期
台灣人常說的「五十肩」,是因為日本人從五十肩好發的年齡範圍命名,平均大概是五十歲左右,40歲以下很罕見,這個名稱,讓人以為,五十肩只有五十歲會得,門診中,超過七十歲還有五十肩的,大有人在,原因大致可分為兩個:
1.70歲才發病
是的,五十肩不只在50歲發病,而是剛關節囊發炎、沾黏了,五十肩便會產生。當人體隨著年齡弱化,關節修補速度下降低過發炎產生的速度,關節囊便無法代謝發炎物質,進而產生病變,說是五十肩,只是大多是在50歲上下,人類修補與發炎的速度產生交叉,當然,若是身體保養得當,修補狀態一直很好,當然可以延後發生了。
2.50歲得了,但沒治療
另一種情況,是50歲就得了,但是當時可能工作忙或是症狀輕微,不以為意,而未積極處理,讓關節囊沾黏的情況仍然存在。五十肩的典型症狀有三:角度受限、活動疼痛以及睡眠壓痛,當急性期過了,沾黏完成,關節活動的疼痛度會下降,睡眠壓痛也會改善,但是「角度受限」會仍然存在著,只是很多人不自覺罷了。
不然怎麼會有很多阿公阿嬤,要穿前扣的襯衫、無法抓背、無法扣內衣、抓癢要抓扒子,這些都是肩部功能受限的日常表現。
不管幾歲,正常的肩部活動,要能夠完成下面三個動作喔!
- 摸對測肩:手肘要能超過身體中線
- 背後比讚:大姆指要對到肩胛下緣
- 高舉貼耳:身體不歪斜,手臂能貼耳朵
40歲後保養關節:活動、飲食、內科問題
五十肩的問題是修補變慢,所以保養的方式,就是增加修補的速度,可以從下面三點著手:
1.全角度的關節活動
五十肩的病因是沾黏,不要沾黏就沒有五十肩,所以平常的活動就能做到「全關節角度」,便能讓關節的活動度增加,人工促進關節囊的廢物代謝,保養關節的健康喔!運動很簡單,只要一根自拍棒就可以了。
2.足夠的蛋白質與運動保持肌肉
關節的保護者是肌肉,良好的肌肉,一則柔軟的保護了硬關節,二則穩定關節活動不偏軸,而肌肉的多寡與大小,則跟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息息相關。
人體在40歲後,每年會降8%,若不運動,至老年可能只剩下20歲時的1/3,別說是五十肩了,肌力不足,連站都站不好,彎腰駝背、腰酸背痛,連出門都不想,每天都很疲累。
3.內科問題控制好
五十肩在一般人族群,大約是每一百個只有二至五人,但是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則會高達25人,是一般人的五倍,以及糖尿病族群,一生中會有肩痛的比例高達七、八成,顯見保養內科問題,控制血糖,是最好的保養啊!
除了糖尿病,還有甲狀腺、心臟病、中風等,都是五十肩的高危險群,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保養我們肩膀最重要的觀念。
五十肩在當代已經不像過去,至少要痛個半年以上的難纏疾病,認真治療,只需要一個月就能治好,但若是能夠在更早一點,關節仍健康時,就建立保養關節的觀念,預防五十肩發生,更是省事又省錢啊!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
在〈「超過50歲,就遠離五十肩了!」醫:似是而非,這樣保養肩關節才真的能遠離〉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