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昨天聊到了「肩關節脫位」,也已經知道跟五十肩是不同的疾病,不如來讀點跟脫位相關的文獻吧!此疾一直都是醫界相當關心的議題。以下分享三篇跨年代關於肩關節脫位的研究,三篇研究橫跨了近60年,都認為越年輕的肩關節脫位者,越容易再發生脫位。
1956年,313人的經典研究
在1956年所做,因為受試者人數很多(n=313),都是20年內接受過治療的患這,訪問時間平均長達4.8年,在google 學術的引用上近八百次。裡頭很詳盡的將肩關節脫位做了系統性的說明,這裡摘要出一些內容,供大家參考:
- 有38%的受訪者再次脫位
- 第二個十年復發的機率高達92%,但50歲後只有12%。
- 不會復發的受訪者,年齡較大
- 初始損傷越大,復發機率越低
- 常合併骨折(如:肩胛骨佔24%)者,復發機率較低
- 38%的原發性脫位和57%的複發性脫位,有肱骨頭缺損,並與復發率增加有關(82%)
- 接受肩關節脫位的手術者,52%在手術後兩年內復發。
換言之,根據這份研究,若是關節脫位,有1/3的人會在十年內有再脫位的可能,但隨年齡增加遞減。而脫位時合併骨折者,之後復發機率低,除非是肱骨頭缺損,即便接受了手術,仍有一半的人會在兩年內再次脫位。
1987年,254名青壯年的脫位狀況
到了1987年,又有人做了254個肩膀的脫位研究,追蹤五年,這次是只找年輕族群(12-40歲),分成三組,發現了下面幾點:
1.在22歲或22歲以下的患者中,55%的肩部發生了兩次或更多次復發
2.在23歲至29歲的患者中,37%的肩部發生了復發
3.五年後復發的結果不受初始脫位、雙側脫位或初始創傷和肩部固定影響
4.在22歲或22歲以下族群,肱骨頭有無骨折不改變預後
這研究結果跟1956年有個共同點:年齡越低,復發率越高,而差異點是發現年齡較小,肱骨頭有無損傷影響不明顯。
2018年台灣健保資料庫,1074名
時間快轉到了2018年,這次可是我們台灣健保資料庫的1074名樣本數的研究發表。將2000年至2013年間接受閉合復位的患者做研究分析。總共從100萬人的數據中,找出1074名患有肩關節脫位的患者,其中210例二次肩關節脫位,93例三次肩關節脫位。
具有以下發現:
1.肩關節脫位後1年,2年和5年肩關節再脫位率,分別為9.4%、12.7%和17.0%
2.最年輕組和男性患者的再次復發率較高
3.平均復發時間為 13.1個月
4.二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復原快但再犯風險高(44%)
5.任何年齡或性別組別的風險均無統計學差異。
台灣的研究也指出,年齡越低,復發率高,尤其是男性。跨了一甲子、上千人的研究,肩關節脫位,仍是一致性的認為跟年齡相關喔!
- Rowe, C. R. (1956). Prognosis in dislocations of the shoulder. JBJS, 38(5), 957-977.
- Hovelius, L. (1987). An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in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Five-year prognosis.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69(3), 393-399.
- Kao, J. T., Chang, C. L., Su, W. R., Chang, W. L., & Tai, T. W. (2018). Incidence of recurrence after shoulder dislocation: a nationwide database study.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7(8), 1519-1525.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