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說是個關節小問題,但痛起來與不便的程度,還有晚上睡不了覺的痛苦,肩友擔心自己長了不好的東西,也是情有可原,到門診後,被醫生說只是「五十肩」,打個幾針就會好的診斷,常會有所懷疑,「不照個MRI(磁振造影)確診嗎?」
照了MRI,也無法治療五十肩
肩友照了MRI發現是初期的五十肩,關節囊有點厚,然後呢?五十肩是個蠻特殊的疾病,是關節問題,但常與週邊的肌肉、肌腱、鈣化合併發生,單純透過MRI知道關節囊的狀況,並無法「治好」整個肩部疾患。
有個2017年的研究,找了52位初期五十肩患者(mean age 55.1 ± 9.0 years) 以及另外52位患者(mean age 53.1 ± 10.7 years)做對照,評估關節囊增厚與腋窩凹陷等生理程度在兩組間的在角度啊、疼痛度啊等等的相關性。
這研究,雖然發現關節囊增厚等程度在五十肩受試者身上較高,以及這些患者會比較痛、比較難外旋,但是與六個月的病人狀況好或不好,並沒有相關性。
這研究認為,MRI並無法取代臨床醫師判斷後續的治療決策或是方式,MRI只是輔助而已。
超音波+X光,措措有餘
換句話說,關節囊厚不厚,雖然與病人疼痛與角度有關聯性,但是病人會不會治「好」,得仰賴醫師的判斷與治療方針,單純照了MRI,知道厚與不厚,其實對病人治療上幫助並不大。
我在門診用的診斷方式,多以X光及超音波為主,便宜、方便、快速又無幅射,可說是醫師的透視眼,比起MRI雖然可以看出關節囊增厚,或是肩旋轉肌腱有無水腫、斷裂,但是費用高、限制多,顯得便利不少。
超音波不只可以看到五十肩,也可以同時對骨骼肌肉系統及關節的診斷上有極大的價值,如:肌肉拉傷、扭傷、關節疼痛、韌帶拉傷,都能透過超音波窺得一二,而整個過程,不過就是幾分鐘就能知到結果以及接受治療,讓肩友不用再回門診等報告、等排程治療,一個門診就處理完,非常快速省事啊!
醫師經驗是核心關鍵:「確定不是」更有價值
說到底,檢查的目的是幫助醫師做診斷,醫師的經驗是病人治療的最終決策方針,比起「確診是什麼」,醫生更有價值的部份反而是「確診不是什麼」。
如前所述,診斷五十肩跟臨床表徵有很大的相關性,肩友們透過下面影片教的這簡易三招,大概都能自我診斷五十肩,難的是:「還有那些藏在五十肩之下,沒被發現的?」
我自己就曾經在門診遇過有位肩友因為手麻就診,以為只是單純姿勢不良造成的頸椎壓迫,診斷發現居然是罕見的「脊髓空洞症」(脊髓灰質內有空洞及膠質增生),我跟病人都嚇了一跳,趕緊轉病人至骨科,開刀去了。
寶貴的醫師經驗發表成論文=大補丹
學西方醫學的醫療人員,就是得不間斷的讀最新論文以及教科書,才能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以用在精準的治療與診斷,像是「肩關節囊擴張術」,也是透過全世界醫師前輩們的論文積累,才會有這麼好的治療效果。
這些寶貴的醫師經驗不斷發表成學術論文,後進醫師讀完後就跟吃了大補丹一樣,就能增進一甲子的功力,透過一代一代的努力,希望有一天,未來的人都不需要再受疾病之苦。
參考資料
P. Yoon et al., “Correlation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with clinical symptom severity and prognosis of frozen shoulder,”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vol. 25, no. 10, pp. 3242-3250, 2017.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