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網路名詞一大堆,到底是在說什麼?
「肩關節整體評估門診」主要是用「肩關節囊擴張術」治療難纏的「頑固型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但對許多人來說,這些都難以咀嚼的專有名詞,充滿困難理解的概念。
先是什麼「沾黏」?「肩關節囊」又在那裡?不是說「發炎」嗎?怎麼都看不出來?又為什麼隔壁李太太都說自己會好,醫生說要看醫生?到底怎樣算頑固怎樣又是好溝通?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會痛、會卡,會失眠
全世界的人類,古今中外,都會得五十肩,但是名稱各不相同,這點十分有趣,也顯示了五十肩一直到現在都不知道確實病因,才會有各種不同角度的名稱。
在醫學上,我們把「關節囊」因為「發炎」而「黏住」這件事,合成一個專有名詞「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原本做為活動用的肩部關節囊,不知為何縮成一團,且分泌許多修補的黏液,反而讓肩關節這個轉軸轉不動了,形成第一個典型症狀「角度受限」,而因為沾黏,活動時會拉扯發炎組織,而產生「活動疼痛」,同時,因為越不動,就會黏越緊,最與其它肌肉、肌腱疾病不同的「睡眠壓痛」因此而生。
四十至六十歲之間好發,四十歲以下少見
這三個「角度受限」、「活動疼痛」、「睡眠壓痛」堪稱五十肩最典型的症狀,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種與年齡(40~60歲發病)高度相關的即病,確切原因不明,但低於40歲以下的五十肩,除非有內科疾病、外傷及長期固定不動,否則相當少見,多是肌肉或是肌腱疾病,因為五十肩樹大招風,誤用了。
既是發炎,身體或多或少有自我修復的能力,若完全擺著不處理,晚上不能睡也沒關係,疼痛及角度受限等問題會隨著時間改善,但有沒有修復完全,或是修復多久,則是因人而異,文獻上從三個月至十一年都有記載,只是無法得知,誰是三個月,又誰是十一年。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周炎、冰凍肩、凍結肩、肩凝症、五十肩
古人及外國人觀察到這些現象,便依各自的觀察,幫「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取名:
- 日本看到都在五十歲上下,取名「五十肩」,台灣早期醫學受到很深的日本影響,延用至今。
- 中醫及歐美人發現肩膀卡住,像是被瞬間冷凍,好像隨著時間會改善,因此中醫喚作「肩凝症」、歐美喚作「冰凍肩」,又翻「凍結肩」,這兩個用詞,應該會在外電翻譯上看到。
- 中國用的字是「肩周炎」,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這個用詞也很貼切,若是常兩岸跑的肩友,對這詞應該也不陌生。
想想也真有趣,這麼多名詞,殊途同歸,顯示「五十肩」可是個有歷史跟文化感的疾病啊!
頑固型跟輕微型都是沾黏,症狀大不同
這樣說好了,感冒跟流行性感冒,都是「病毒感染」但不同病毒,而有差異甚大的症狀表現,一個只有小鼻塞,一個可能會致死。
五十肩也可以依症狀做出區分。
黏的很輕微的五十肩,透過認真復健三個月,或是居家運動(這邊),都有相當不錯成效,甚至有些人,可能不知不覺中,五十肩的情況就已經改善許多,只需要一些些的伸展,所以才常聽到有人說:「忍一下就好了!」這種說法。
但「頑固型五十肩」可沒這麼客氣,症狀來得又急又猛:
- 疼痛大於三個月
- 積極治療一個月無明顯效果
- 一週三次睡眠干擾
忍痛度很主觀不說,每週有三天沒辦法好好睡覺,這影響的可不只是能不能做事,而是整天頭昏眼花,睡眠不足會引起的疾病,我這邊就不多說了
肩關節囊擴張術,五十肩的克流感
輕微的五十肩,適度復健或是居家運動三個月,就能有成效,但「頑固型五十肩」,請盡早積極處理。
「肩關節囊擴張術」類似五十肩的「克流感」,越早在症狀剛開始時,效果越好,一則因為沾黏是會越黏越緊,像是久未撕的貼紙,要撕下來得費一番工夫;再則,頑固型五十肩引起的副作用,先是失眠的精神不好、因疼痛少動的肌肉萎縮、怕被撞到不敢出門的社交隔離、無法扣內衣的自我否定等等,一個首次治療就該改善的頑固型五十肩,卻因遲遲未治療,而讓自己的「身」、「心」、「靈」都受到影響。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永遠是醫療黃金原則,有健康,才有心情品嘗人生萬種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