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衛教

新冠肺炎跟五十肩,居然好發在同一個族群!50+請當心這兩種內科問題!

新冠肺炎跟五十肩,居然好發在同一個族群!50+請當心這兩種內科問題!

這次的新冠病毒(以下稱COVID-19)讓全球齊喊「一、二、三 木頭人」,全世界都乖乖在原地不准動!還好我們身在台灣,端午連假能夠出遊走走,算是一掃悶壞了的壓力感,即使是塞車,也都比只能關在家自在些。

一向在科學界執牛耳地位的美國,即便COVID-19災情頻傳,感染人數也不斷攀升,但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仍然快速的在2020年6月15日發佈了一篇從1/22~5/30之間,統計了這段期間在美國確診COVID-19,共130萬人的研究報告,幫助其他各國更了解感染相關資訊,讓防疫更主動出擊!

沒想到,五十肩COVID-19的高危族群,竟是同一群!

*有興趣的肩友,可以這邊看線上全文或是下載PDF檔

50至59歲確診人數最多,80歲以上累積發病率最高

截至2020年5月30日,美國的這份COVID-19報告,50至59歲有23.5萬人確診,是所有年齡分組中,人數最多(17.9%)、累積發病率次高(550.5)的年齡層,也剛好跟五十肩最好發的族群重疊。另外,家有老寶貝的請多留意,80歲以上雖然確診人數沒有50歲這組多,但是累積發病率(902.0)是最高的。

其他年齡組別對比0-9歲的兒童、幼童組,無論是在人數(1.5%)或是累積發病率(51.1)上,都高了不少,難怪跟其他醫師同事聊天時,大家總是會打趣的說,台灣幼稚園(2-6歲)、小學生(7-12歲)每天認真量體溫、檢疫、戴口罩才能上學,是為了保護校長跟老師啊!

*累積發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或稱為發病比(incidence proportion),這裡指的是每10萬該世代族群人口總數,發生COVID-19的人口比。

COVID 50肩-01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確診率最高

在COVID-19確診病例中,最常見的症狀是有七成患者會發燒跟喘(SOB),性別差異並不大,但在基本健康狀況(內科疾病)上,若有心血管疾病(32.2%)糖尿病(30.2%),無獨有偶,五十肩在也是在心血管糖尿病患者身上比例較高

COVID 50肩-02

有內科問題者,住院率高六倍、死亡率高十二倍

這份報告的總死亡率為5.4%,共七萬多個生命消失,也代表了七萬多個家庭破碎。

報告指出,若以年齡分組,80歲以上長者不但累積發病率最高,死亡人口也是最多(32,766人),特別合併是有內科問題者(49.7%)。

整體來說,有內科問題者(45.4%)的住院率比一般人(7.6%)高上6倍、住加護病房的比例也高上5倍多(8.5%比1.5%),並且死亡率高上12倍(19.5%比1.6%),跟五十肩治療經驗上,若是本身就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治療效果也真的會比一般人差

COVID 50肩-03

控制三高,同時對抗COVID-19與五十肩

疫情在全球燃燒,台灣雖然還能過上正常生活,但面對全球化的感染,以及無可避免的邊界開放,防疫的工夫仍然少不了。

依美國CDC這份報告看來,年齡無法改變,但是控制內科問題,特別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都能有幫助自己在面對疫情時更能全身而退,就是算感染了,住院率、住加護病房率以及死亡率都低了好幾倍,而這兩種內科疾病,都與三高(血糖、血脂、血壓)密不可分。

換句話說,控制三高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對抗COVID-19,連帶五十肩的發生率都可以降低,就算是不幸得到了,沒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無論是冠狀肺炎或是五十肩的預後都會比較好,不過就是日常控制三高,就能有多多好處,真的是非常划算的好買賣啊!

病毒無法消失,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積極的吃飽、睡飽,盡責的讓自己的血糖、血脂以及血壓,都在標準範圍,要聽天命之前,至少我們一起努力盡人事!

參考資料

Stokes, E. K., Zambrano, L. D., Anderson, K. N., Marder, E. P., Raz, K. M., Felix, S. E. B., … & Fullerton, K. E. (2020).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ase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January 22–May 30, 2020.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69(24), 759.

工作區域 4@0.75x.png工作區域 6@0.75x.png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