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說「四十腰」、「五十肩」,從四十歲開始,身體的保養變得格外重要,現代人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四十歲人生才過了一半,但身體機能卻逐年衰退,需要用心保養,讓人生下半場,過得靈活自在。
而腰痛,比肩痛,更加常見,據統計,有六成到八成的民眾,一生都可能遭遇一次的下背痛。雖然很腰痛很常見,但近九成的下背痛病因較難有明確的診斷,扣除其他器官造成的轉移痛,可以粗分為「機械性」以及「非機械性」兩種,各代表不同的疾病與成因。
一成是這種-非機械性背痛
1. 嚴重脊椎病變(serious spinal pathology)
例如脊椎感染、腫瘤。此類患者約占2%以下。
2. 神經根壓迫(nerve root compression)
例如腰椎椎間盤突出症(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此類患者的比例約占10%左右。
3. 中樞神經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
因長期的疼痛而造成病患腦中的接受器產生變異,即便疼痛的病灶已經痊癒,但正常的輕觸依舊會給病患帶來疼痛感。
九成是這種-機械性背痛
機械性的下背痛,指的是人體結構的生物力學異常,造成體內組織間的張力改變而引發疼痛。有多達85%-90%的下背痛患者,都屬於此類,是復健門診中最常見的下背痛病人。
這類的下背痛原因很多,像是肌肉拉傷或扭傷、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薦髂關節機能失調、壓迫性骨折、椎弓解離症,或是其他外傷造成,都歸在這一類。接著可以再根據影像檢查(例如核磁共振或是X光)的結果,又可分為檢查有異常的明確性下背痛,與檢查影像沒有明顯異常的不明確性下背痛。
疼痛原因百百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雖然科技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但閃到腰跟五十肩一樣,常常是「病灶不明」,雖然找不到原因,但可以治療或緩解症狀,透過藥物治療、生活型態修正以及肌力訓練,讓疾病獲得改善。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診斷」,找出幾種可能的原因,像是產後腰痛,常見是餵奶或抱小孩的姿勢不正確、國高中生腰痛,可能跟鞋底磨平、運動傷害有關,而中年腰痛,則也許是肌力不足造成的。
若是有身體疼痛的情況發生,還是盡早就診,讓專科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身體評估,再加上病患的過去病史描述、使用藥物習慣與理學檢查等等的綜合判斷,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別讓小痛拖成大痛,再要治療可就棘手了!
參考資料:
- 汪作良(2019)。下背痛診斷分類與手法矯治。台灣醫學,23(3),353-361。
- 周正亮(2019)。下背痛之非手術治療新進展-緒言。台灣醫學,23(3),321-321。
- 詹瑞棋、徐伯誠、周正亮(2019)。下背痛之評估與治療。台灣醫學,23(3),32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