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聯新國際醫院(之前的壢新醫院)復健科服務過一陣子,印象很深刻的是有許多漂亮的年輕女性要求開請假診斷書。一開始時還不是很了解,細問之下才知道,她們多半是「空服員」。
專治五十肩好一陣子了,經驗上只要過瘦的肩友,都會好得很慢、肌肉拉傷頻繁,需要另外補充高蛋白及特製的肌力訓練課程,也就是「課後補習」,才能讓他們追上進度。而來我門診要求開診斷書的這些空服員的就診原因,多半也都是肌肉拉傷、椎間盤凸出、頭痛等這些與肌力不足相關的病症,原因無它,就是「太瘦」了。
空服員瘦到每個都肌力不足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是華航空姐塞進738BIN行李置物箱裡自拍的畫面,上面#標記的就是「姐!很瘦!上班好開心」,而當時新聞出來時,我也正巧在門診問了來就診的空服員,大家都出現「要塞進去,真的要非常瘦」的「羨慕」表情。
也不只是空服員本身,社會大眾對於空服員的期待,也都是纖細能在飛機走道自由穿縮,甚至能夠扁身到讓出位置讓旅客先走,而這麼瘦,往往也代表著「肌力不足」。
肌肉夠有力,應付日常才能綽綽有餘
偏偏空姐的工作並不是擺在那邊欣賞就好,看似輕鬆的送餐、關門、協助旅客上下機等工作,其實都是需要肌力的,以送餐來說,光空餐車就25公斤,再加上餐點,雖說有輪子,但在起步那一刻,仍需要相當大力量推動,更何況走走停停以及左右兩邊的身體扭轉、延伸,若無相對應的肌肉則容易腰背、手臂拉傷。
更不用空姐的日常除了餐車以外,協助旅客放登機箱(7-10公斤)時要舉重高舉過頭、扶旅客(50公斤起跳)等動作,每一個都是需要強而有力的肌肉來支持的,太瘦卻要做這麼多粗重活,疼痛受傷真的是家常便飯。
人家都說空姐下班都在城堡玩,我看到的空姐卻都是在做復健。
珍惜員工,「健康」是最好的福利
這次長榮罷工事件,社會氛圍分成兩派,反對的覺得空姐小公主吃不了苦,認為長榮應該更珍惜員工,贊成的覺得不可以讓工會牽著鼻子走,但吵來吵去,都只是在談2000至4000元之間的獎金。
珍惜員工,還有更好的辦法,就是「讓她們更健康」。
在醫院裡,護理師是常常需要搬破百公斤病人的,但在加護病房裡有布單、中單、移床板做協助,同時也會教導護理師降低重心以大肌肉取代小肌肉的移動法,來降低護理人員的受傷,當然,有運動醫學專業的醫院,還有體適能教室可供員工使用,因為在醫療業裡,我們比誰都理解「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或許,長榮高層在思考如何平息罷工之時,能夠將「肌力訓練」也納入空服員生活,之前在〈雙手常需要舉高的工作,肩部容易損傷〉這篇研究裡有提到:
估計汽車製造業可賠償肩傷的金額平均成本為31,000美元,但訓練計劃在六個月內的成本估計為10,209美元(員工鍛煉時間為23.34×388美元,加上運動組領導時間為23.77美元×48.5小時)。
預防性的肌力訓練除了減少員工受傷,還能夠減少因傷流失的人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每個月增加幾千元,並無法改善空服員椎間盤凸出、肌筋膜症候群、背痛、腰痛、肌肉拉傷、膝蓋酸軟等職業傷害問題。
但若是透過「規則化的肌力訓練」,除了能讓空服員保持身材曼妙,也省去了公司因員工病假的損失,最棒的是運動本身除了提高工作效能外,更能分泌腦內啡,帶來愉快與幸福感,讓人能夠感覺正向樂觀,增加熱愛工作以及優良的服務品質。
就跟我們擴張術的肩友一樣,第一次治療前愁眉苦臉,第二次來則笑容滿面,原因再簡單不過,就只是因為不痛了,終於睡個好覺而已,身體輕鬆,嘴角自然上揚。長榮若是未來能夠建立員工穩定長期的肌力訓練制度,相信對勞資雙方以及客戶來說方面,都是多贏。
瑜珈、馬拉松不是肌力訓練,有舊傷請找專業運動醫療
問了許多空服員「運動習慣」多半是回答有空去跑馬拉松跟瑜珈,真正的肌力訓練(無論徒手或是健身房)的人少之又少。
在公司制度建立之前,若是各位不知道如何開始,可以請教練協助指導,但若是身上已經有舊傷,請務必找有「運動醫學」的專門門診,由醫師開立運動處方、由物理治療師指導,千萬別自己亂舉,舊傷加新傷,永遠好不了。
像是在桃園市,長期耕耘於運動醫學的「聯新國際醫療」運動中心,主任林頌凱學長專精於運動醫學,人也非常的溫柔和善,聽學長說話,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可說是全方面照顧患者身心靈喔!
久站久坐上班族,能偷偷做的運動
最後,要跟大家說,肌力訓練並沒有想像中這麼難,難的只有自己排斥的心。透過日常一點一點的累積,就能成功!
各位需要久站的工作者,若是一時半刻不知道如何開始,可以做下面這兩個簡單的運動及伸展,讓自己的身體舒服一點,才不會下了班還要再來做復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