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年輕法則1:認識肌少症】30歲就要開始抗早老,擺脫肌少、脂多體態這篇文章中,就有跟大家介紹過「肌少症(Sarcopenia)」,指的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導致肌肉質量流失與功能的下降,引發因肌力不足,造成日常生活活動障礙,如走路速度變慢、毛巾擰不乾、坐姿改站姿起身的速度變慢,或是瓶蓋轉不開的情況。
高齡加少動,五十肩友肩部肌力萎縮快
五十肩肩友的手部活動功能下降原因,除了前面說的年齡因素,還雪上加霜因為因五十肩疼痛,造成自然避免疼痛而少動,人體少動的地方,大腦就會裁員讓肌肉萎縮了,肩部疼痛別擺著不理,盡快處理,才不會讓後續肌肉萎縮,需要更漫長的復健啊!
除了年齡與怕痛不敢動,「糖尿病」也與肌少症相關。今天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糖尿病肌少症」吧!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患有肌少症的風險增加
在最一開始有說到,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質量減少」,指的是人體中的「骨骼肌」流失。研究顯示,在年齡70-79歲的年長老人中,被診斷為糖尿病患者(骨骼肌每年減少226公克)骨骼肌質量下降的速度,遠高於未得糖尿病的老人(骨骼肌每年減少150公克)。
中國與南韓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中國的研究發現,健康老人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為11.2%,第2型糖尿病老人患有肌少症的比例則增加到14.8%。而南韓的在這兩個數據的狀況是15.7%與6.9%。整體來說,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肌少症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了3倍。
所以,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也特別提出,要將第2型糖尿病列為肌少症需篩檢的慢性病之一。
血糖高,蛋白分解速度比一般人快
第2型糖尿病跟肌少症之間的關聯性何在呢?
首先,剛剛提到的骨骼肌,是人體血糖主要代謝的地方,而且肌肉量在穩定血糖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當肌肉減少時,肌少症的老人對於血糖處理能力自然就會降低。
另外,由於肌肉量的多寡與肌肉中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速度有關,足夠的胺基酸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並抑制蛋白質分解,維持肌肉量。但第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不論是胰島素的分泌減少,或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都會造成胰島素合成阻抗(anabolic resistance),導致蛋白質合成降低、分解速度加快,更容易形成老年人肌少症。
所以要預防與治療糖尿病肌少症,主要還是要控制血糖,以及攝取適當的營養與保持固定運動,這個就留待下一次的文章再來跟大家分享吧。
參考資料:
林婷茹、胡啟民(2018)。第2型糖尿病與肌少症。臨床醫學月刊,82(1),381-386。
邱哲琳、楊雀戀(2018)。糖尿病肌少症的營養照護。臨床醫學月刊,82(5),642-645。
鄭丁靚、黃安君、彭莉甯(2016)。國際肌少症研究診斷標準彙整。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11(4),213-224。
蘇景傑(2016)。糖尿病與肌少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會訊,12(3),6-9。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