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跟膝關節退化的族群重疊,許多五十肩肩友在擴張術療程中,也會問我膝蓋疼痛的問題,很擔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像五十肩那樣有擴張術,門診打個針就可以處理,若要去開刀換關節,想起來就害怕!
別擔心,膝蓋痛不見得是退化性膝關節炎,還可能是「髂脛束症候群」喔!
髂脛束是什麼?
「髂脛束」這幾個字乍看下以為是亂碼,但它可是闊筋膜張肌和臀大肌延伸出來的一條超長筋膜,長在大腿外側,主要的功能是幫助膝蓋伸展以及大腿外展,而它的固定位置位是在膝蓋外側(見下圖)。
要怎麼知道自己是「髂脛束症候群」,而不是單純的肌肉痠痛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呢?我們可以從疼痛的位置判斷。
疼痛的位置會落在大腿外側,下二分之一的部位,除了疼痛,嚴重的髂脛束症候群,就是「彈響腿」的成因之一,也就是膝蓋彎曲時,會發出聲響。
不過除非是直接撞擊,身體很少因為使用而只痛一條肌肉或是一條筋膜,常常是多條肌肉及部份同時發生,單純辨別是不是髂脛束症候群的意義不大,軟組織(非骨頭問題)處理及治療方式都是一樣的,放在後面一起說。
髂脛束在身體裡的功能與角色
簡單來說,髂脛束在下肢的角色,如小朋友騎腳踏車時(上圖)的「輔助輪」,下肢活動主要是依靠股四頭肌以及臀大肌,髂脛束的功能是輔助與協助固定,而「日常生活中要怎麼預防得到髂脛束症候群呢?」這問題,就跟如何預防輔助輪磨損大同小異:
1.前輪與後輪要有氣
會用到輔助輪磨地板,常見的原因是主輪沒氣,在處理上不會因為主輪沒氣而換大的輔助輪,而是該把主輪的氣打飽。在身體裡,因為股四頭肌以及臀大肌無力,才需要靠髂脛束來支撐,所以真正能夠治好的原則是強化股四頭肌以及臀大肌(主輪)肌力。
2.龍頭不任意歪斜
另一種情況,股四頭肌以及臀大肌很好,那可能就是其它外在可控因素的失常,就跟新買來的腳踏車騎山路、壓車、撇輪,都會加速主輪及輔助輪的耗損,轉換在人體,則是穿了不好的鞋、爬山但沒有足夠平衡與支撐。
之前有位五十肩肩友,肩治好後,很開心的約朋友去爬山,隔一週就因為膝蓋痛回診,原來是撿了兒子的舊鞋來穿,鞋底早就不平整,每一步都是歪斜,後來在我建議之下買了新鞋,膝蓋不到幾天就不痛了。
髂脛束症候群處理
在復健科的觀點,治「好」不是不痛,而是「正常功能」,過程包括消炎止痛、關節活動、肌力訓練以及本體覺的訓練,才能算好,「髂脛束症候群症狀要多久才會復原?」則仰賴病人本身自我的努力,一般來說,最晚一個禮拜需開始活動關節、等張肌力訓練,盡快讓膝蓋恢復正常,休息越久,只會產生更多問題。
1.消炎止痛
急性期消炎止痛,請務必不要忍痛!當代醫療已非常發達,已知的疾病若有可預期的疼痛,透過藥物能有很好的改善。除了舒適以外,「不痛」才能讓病人進入下一步的復健活動,真正的讓疾病遠離。
2.關節活動
活動受限會連帶關節活動減少,造成關節內因缺乏擠壓而無法代謝,反而引起關節發炎,而延緩後續的肌力訓練、訓練本體覺的進度,但不訓練肌肉,便無法根治髂脛束症候群,適度的全角度伸展是非常重要,但常被忽略的關鍵。
3.肌力訓練
下肢訓練首推「深蹲」,簡單又好!
4.訓練本體覺
身體受傷後,若無特別訓練本體覺(等於沒去修壞掉的雷達)則身體會無法感知外在,便無法調整姿勢,輕則容易擦撞,重則常扭傷。
Mueller 髂脛束帶是常見的本體覺訓練器,用意並非加壓髂脛束,而是提供外部刺激「提醒」身體感知膝蓋正確的位置,類似車子的倒車雷達,若是壞掉了就無法感應跟牆的距離,而身體的感應方式是「本體覺」,功能上跟倒車雷達很類似。
身體的構造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小病務必積極處理,別拖成大病反而棘手。至於流行的滾桶,所有的治療都不應該在忍痛的方式進行,過度的壓迫也會讓筋膜受傷,施作前請務必與自己的醫師討論合宜性,切勿忍痛,同時不應超過10分鐘,避免二度傷害。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