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五十歲來門診來門診治療五十肩的肩友,都是體態健美、皮膚透亮、肌肉彈性佳,即使是五十肩,恢復狀態都快速明顯,十之八久,都是從年輕就有規律運動習慣喔!
50歲看起來像30歲並不難,我們先從認識肌少症開始,之後再從營養及運動著手,人人都可以像周慧敏一樣凍齡喔!
30歲後開始肌肉自然慢慢少
一般來說,人體在過了30歲之後,每10年就會減少約3-8%的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退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研究顯示到了70歲之後,每10年會減少15%的肌肉量。對於高齡者來說,不僅代表著肌肉力量的減少,還連帶影響了活動能力,進而增加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在醫學上,這樣的狀況就稱之為肌少症(Sarcopenia)。
但對於學者來說,肌少症指的不僅僅只是肌肉量的減少而已,還合併有肌力下降與生理功能的異常。例如國際肌少症小組(IWGS)對肌少症的定義即為:「隨年紀而導致的肌肉質量流失與功能下降。」亞洲肌少症小組(AWGS)的定義中還提及「肌少症會導致年長者生理機能退化、生活品質低下、心肺功能缺損、代謝作用緩滿、跌倒、失能甚至是死亡,並提高了醫療支出。」
簡言之,肌肉少可不能只有感嘆身材變型而已,還有連帶的健康問題會隨之而來,需要提早準備喔!
不只肌肉流失,還有脂肪增加
對於邁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來說,肌少症是高齡長者可能會碰到的問題,而肌肉變少、基礎代謝下降,脂肪就會堆積,稱為「肥胖性肌少症(Sarcopenic Obesity)」特別是老年族群常有久坐卻不太活動的生活型態,使得身體消耗的能量降低,多餘的能量轉而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當老年肥胖者合併有肌少症時,就稱之為肥胖性肌少症。
這也就是為何明明覺得自己越來越有肉,但體力卻大不如前的原因啊!
幸好,因應高齡化,政府推廣運動,每區都有一個健身中心可以使用,早上還有免費銀髮時段,快跟三五鄰居好友,一起預約未來健康吧!
參考資料:
- 歐陽鍾美(2016)。老人肌少症之營養防治與照護。長期照護雜誌,20(2),137-147。
- 林詩淳、蔡坤維、陳妙文、辜美安(2015)。老年人肌少症之預防與照護。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4(2),62-68。
- 許薰云、邱哲琳、楊雀戀(2018)。肥胖性肌少症的營養照護。臨床醫學月刊,82(5),637-641。
- 鄭丁靚、黃安君、彭莉甯(2016)。國際肌少症研究診斷標準彙整。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11(4),213-224。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
在〈【年輕法則1:認識肌少症】30歲就要開始抗早老,擺脫肌少、脂多體態〉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