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

林頌凱醫師說:「這幾個原因,受傷的地方總是醫不好」

說到運動傷害,一定要提到商周百大良醫林頌凱醫師啦!他是我壢新及長庚的大學長,在我剛進壢新時,提攜不少,對待學弟跟對待病人一樣溫柔。

今天就用他的《國家代表隊醫師教你運動不受傷:這些知識你該知道,運動才能更有效,不再這裡痛、那裡痠

getImage.jpeg

他在書中特別提倒「為什麼受傷的地方總是醫不好?」讀到這篇章時十分有感,臨床上認為,復健科就是需要曠日費時,其實不然,積極的復健以及肌力訓練,可以有效的讓病人重回健康狀態,學長在這個主題,精準的指出了問題:

一、缺乏一定要好的積極心態

看醫生當然是要把病治好!但華佗再世,也得需要病人本身的配合。

學長指出,最常見的心態是「蜻蜓點水」,在A醫院看了,不等療程走完,聽人家介紹去了B醫院,又看了一兩次,沒等到療效,又跑去C、D,對病人來說,這是一種心力與時間的浪費,不只對病患是種折磨,其實對醫生也是。

發展五十肩療程(5次)後,部份肩友在打了第一次擴張術,就感覺很好睡、手不痛,就以為自己已經好了,不肯回來把後面四次做完,但缺乏關節囊塑型的及肌力訓練的觀念,沒多久,又要回來從第一次開始,反而浪費時間,也多痛了好幾個月。

第二種心態是「周遊列國」,心裡想著自己「到底受了什麼傷?」於是從北到南看遍各大醫院、做過各種檢查,但隨著時間進展,疾病也逐漸產生變化,越花時間看病,反而越模糊了焦點。曾經有位病人因為膝蓋痛至我門診,診斷是輕微的滑囊炎,建議消炎止痛後,「積極肌力訓練,強化股四頭肌」。

可惜,病人不相信滑囊炎會產生如此腫痛,過了一、兩年,再回到我門診時,已經打過無數次消炎但人一再發炎,開過兩次引流,最後關節都換了。這次回來是因為換了關節後,還是覺得腳走路沒力,想問問我的意見,我苦笑的說「還是要肌力訓練,強化股四頭肌」,我看著他不以為然的走出診間,感覺十分無力。

二、忽略整體觀的全人保養

「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睡、怎麼想」決定了醫療的品質好壞,因為醫療只是「點」,而生活型態是「線」,共同編織,才能成「面」。

學長書中提及「身體是一個環境」,需要安穩與平衡才能夠讓各處機能運作順暢,即使受傷,也會比別人更快痊癒,所謂的「自癒力」、「抵抗力」、「免疫力」,都是這觀念的延伸。像是前面提到的例子,膝關節發炎,其實是一種警訊,表示關節隨著年齡老化,開始需要「保養」,保養指的不是給關節擦藥、吃維骨力,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調整

小到鞋子穩定性、大到日常生活作息調整,都是影響身體修補的重要關鍵,試想,若是身體要修補,還整天吃油炸、反式脂肪,又或是每天熬夜、睡眠不足,身體怎麼可能會好?

這也是頑固型五十肩肩友很難自己治好五十肩的原因之一,除了活動很痛,最困擾人的就是「睡眠障礙」。五十肩是一種身體發炎,發炎最需要的就是熟睡期的生長激素,但五十肩肩友長期睡眠不足,能夠連睡三個小時已經幸運,這樣的生活品質,身體怎麼有可能運走關節囊裡的發炎物質的自癒力呢?自然是怎樣都好不了。

三、沒有受傷後的加強訓練

身體的關節問題解決了,記得關節周邊的韌帶、肌腱、以及肌肉,都是影響活動的重要成員,關節不會自己活動,需要跟著所有的軟組織一起活動

像是前面提到的例子,膝關節發炎,其實是一種警訊,表示關節隨著年齡老化,開始需要「保養」,而最好的膝關節保養,就是「肌力訓練」,不管是用了那種藥讓關節消炎,最終都得補充適度蛋白質,靠肌力訓練,讓大腿肌力足夠,讓關節不再磨關節、讓大腿有力,才能真正好走路啊!

一旦受傷後,就已經不再是像受傷前的「原裝零件」,想要它回復之前的功能,靠的不能只是吃藥打針,而應該是受傷部位的加強訓練。

學長在書中也提到,治療過的知名運動員,都是在術後經過完整的治療與訓練,才能在運動場上順利復出,醫療的部份只佔了25%,剩下的四分之三,是訓練啊!

五十肩也好,膝關節也好,處理關節的問題,需要耐心與信任。

像是早期五十肩,大概要治療六個月以上,但隨著醫療進步,搭配進階治療,像是內視鏡、擴張術、鬆動術,可以縮短成一個月完成,再花三個月認真居家復健,比起我們的父執輩,已經是省時省力不少,請有關節問的肩友,下定決心、有耐心的一次把受傷的部位醫到好。

林頌凱醫師的書中,還有很多很重要的觀念,像是認識運動後恢復、消除運動疲勞的動作、運動的健康防護等等,在在都能幫助受傷後快速回到健康狀態的要點,很值得一讀喔

工作區域 4@0.75x.png工作區域 6@0.75x.png

「肩關節囊擴張術」為五十肩進階自費療程,建議已接受傳統復健三個月後,未有明顯改善肩友選擇。